“你不是赤贫生吗?怎样还穿戴李宁的衣服?”一位学生把自己阅历的质问告知艾苓。艾苓感觉自己的心脏被重击了一下。她也记住另一个女生的故事:正在跟男朋友吃饭的她,心里却在自我拷问:“膏火都欠着,你有什么资历谈恋爱?”
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,这儿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赤贫家庭。教写作课的艾苓发现,很少有媒体和出书物,长时刻并详尽地重视过寒门学子的生长、作业和精神国际:他们来自怎样的家庭?困难的日子条件、赤贫生标签会留下哪些心思痕迹?经济条件是否会束缚他们的作业开展?
艾苓是绥化学院1987届历史系结业生,结业18年后,于2005年回到母校任教,此刻的绥化学院现已从专科升为本科。从2017年开端,艾苓在交际平台上发布《赤贫生查询阐明》,约请学生亲口叙说自己的命运轨道。
“这或许会得罪到他们,或许再度揭开伤痕。”没想到学生们的呼应特别炽热,即使多年前现已结业的学生也参加进来,前后多达200多人。终究她的受访目标掩盖了从2000年到2020年总共21届结业生。这个人群具有必定的样本含义:从2000年开端,中国高校全面撤销分配,并大规模扩招。艾苓从200多人中选了56个孩子,追寻了他们从出世到上学,从结业求职到成婚买房等人生要害阶段的阅历,企图梳理出赤贫和社会压力怎样影响他们的作业挑选和日子态度,当然,还有他们那看似一般实则触目惊心的尽力。
这些故事终究集结成《我教过的苦孩子》,该书于近来出书。在与正午的访谈中,艾苓以为,虽然经济条件是影响学生作业挑选的重要要素,但专业差异对视界也有显着影响。一个学生和网络触摸得越密,视界就越开阔,他(她)往外走的勇气也更大。
下面是访谈实录: